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学会动态
内蒙古自治区遗传学会理事长于卓团队培育出淀粉、全粉、薯片多用途加工型马铃薯优良新品种
    2021-10-22    来源:

  (来源:创新内蒙古)

  内蒙古气候冷凉,是我国马铃薯加工薯、鲜食薯、种薯的重要生产基地。但由于受我区马铃薯育成品种少、目标性状不够突出、早熟抗病优质高产的加工专用型品种短缺,特别是年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的重大品种的稀缺,以及育种技术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内蒙古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对此,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呼和浩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乌兰察布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包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华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共同实施“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选育及推广应用” 项目,历经12年,成功培育出适合于淀粉、全粉和薯片加工等多用途的马铃薯优异新品种“内农薯1号”,并于2016-2018年在内蒙古地区大面积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成果为内蒙古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被评为2019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内农薯1号规模化种植

  项目以培育优质高产抗病的加工专用型新品种为目标,在对引进的国内外马铃薯种质材料评价鉴定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型差异大、优缺点互补的亲本选配原则,用商品性能好的薯片加工专用型国外引进品种“大西洋”作母本,黑痣病和晚疫病抗性强的国产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作父本,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性状分离的杂种F1代群体。利用先进的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田间常规农艺性状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F1群体中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单株,经脱毒组培扩繁形成品系。在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和营养品质性状、抗病能力、花粉育性及染色体配对构型进行综合鉴定的基础上,育成了内农薯1号新品种(蒙审薯2016001)。

  据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农业大学于卓教授介绍:“该新品种与目前国内外育成品种相比优势明显,其综合性状优异,具有较早熟、薯型好、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等优点。品种生育期较短,从出苗至成熟约90天;薯块呈圆形,芽眼浅,白皮白肉;用高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平均亩产在3165.6公斤以上,比对照品种“大西洋”平均增产15.2 %;块茎干物质含量26.7%、淀粉含量19.6%、Vc含量18.1mg/100g、蛋白质含量2.56%、还原糖含量0.06%;高抗晚疫病、抗黑痣病和马铃薯Y病毒病、中抗X病毒病。”

  

  于卓教授进行实验研究

  项目首次开发出与黑痣病相关的2个SSR分子标记NNS1和NNS2,并成功应用于抗黑痣病株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准确高效地鉴定出黑痣病抗性株系DL24-5(内农薯1号新品种原品系编号)。首次开发出马铃薯黑痣病抗性鉴定的快速方法,为我国马铃薯种质材料的黑痣病抗性鉴定筛选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试验构建了内农薯1号和其双亲的SSR指纹图,查明了内农薯1号新品种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和花粉育性状况,为新品种鉴定和识别提供了重要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依据。建立了高校研究团队与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直接联合的良性组织推广机制,成果推广速度快,效果好。

  (成果管理与转化处 科技奖励服务中心) 

(建议您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