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何开花、王斯琴高娃、包春梅
摘要:研究的目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方法对失眠药物治疗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的对象为2017年5月31日-7月20日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临床诊断为失眠症的患者各3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用药一个月以上。实际入组患者的对照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组16人;实验组除常规药物治疗以外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组13人。结果实验组和控制组还是有差异,因为各组人数未达到30人的统计学意义的样本量,因此忽略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的评估。预测积极心理学对失眠病的药物治疗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药物 失眠 促进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病越来越普遍,失眠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并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性问题。不同程度的失眠病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意识水平的降低、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及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头痛、头晕、健忘、乏力及易激动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引发个体的抑郁、焦虑、恐惧、过度兴奋的情绪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等。我国每年有超过1/3的成年人遭受失眠困扰。
目前对失眠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依靠药物治疗为主,临床治疗失眠和焦虑的药物普遍存在宿醉、耐受性、依赖性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个体对镇静催眠的药物或者对抗抑郁焦虑的药物的副作用敏感度较高。每天在各大医院门诊就医的患者当中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失眠患者能够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临床意义。因此心理治疗成为了最符合健康要求的并具有防止复发和有效应对失眠问题的最佳方法。
积极心理学突破了以往人们更容易获得习得性无助的负面情绪的思维模式,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挖掘潜意识,积极发现优越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通过严谨的实验和测量手段证明了长久的幸福感也可以后天习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追求健康幸福和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失眠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身是互相影响的。顽固性失眠病的形成与失眠病恶性循环的生理习惯性特征及人们对失眠的恐惧引起的心理压力有很大的相关性。压力承受力及幸福感的提高对睡眠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实施催眠疗法、积极释放压力、积极体验幸福感的训练来达到药物治疗失眠病的促进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年5月31日-7月20日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临床诊断为失眠症的患者。符合《ICD-10》(《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F51.0(ICD-10)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3】;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两组患者均用药一个月以上;对照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实验组为药物(包括用西药、蒙药、中药等镇静安神、助眠类药物)+积极心理干预;要求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每组30人,共60人。
排除标准:非器质性睡眠障碍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
1.2方法
整体实验完成需要3周时间。因入实验组患者是陆续报名参加的,每位患者的治疗进度有所不同。根据实验的进度和期限有具体安排。每次治疗结束后每个患者都需要完成一个家庭作业(提高积极的面对问题的方式训练(问答题)。
第一步骤:内容:催眠治疗;时间:每周一,大约60分钟;
第二步骤:内容:积极释放压力训练;时间:每周三,大约60分钟;
第三步骤:内容:积极的体验幸福训练;时间:每周五,大约60分钟;
1.3工具
⑴ 匹兹堡睡眠量表⑵ 幸福感量表⑶ 压力量表⑷ SDS抑郁自评量表 ⑸ SAS焦虑自评量表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信息
人口学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
实验组n=13 |
对照组n=16 |
性别 男 |
0 (0%)) |
7(43.8%)) |
女 |
13 (100%)) |
9(56.3%)) |
年龄/岁 |
48.31±10.507 |
49.25±12.59 |
人口来源 城镇 |
13(100%)) |
13(81.2%)) |
农村牧区 |
0 (0%)) |
3(18.8) |
婚姻状况 未婚 |
0 (0%)) |
1(6.25%)) |
已婚 |
11 (84.6%)) |
14(87.5%)) |
离异 |
2 (15.4%)) |
0(0%)) |
丧偶 |
0 (0%)) |
1(6.25%)) |
2.2实验组治疗前后对比研究
实验组治疗前后项目对比(n=13)
|
|
均值 |
标准差 |
t |
df |
Sig.(双侧) |
对 1 |
匹兹堡1 |
10.85 |
4.394 |
1.888 |
12 |
.083 |
匹兹堡2 |
8.38 |
4.908 |
||||
对 2 |
心理压力1 |
15.54 |
3.886 |
2.544 |
12 |
.026 |
心理压力2 |
11.62 |
5.347 |
||||
对 3 |
SAS1 |
56.73 |
5.103 |
4.098 |
12 |
.001 |
SAS2 |
44.81 |
10.543 |
||||
对 4 |
SDS1 |
54.62 |
11.173 |
1.370 |
12 |
.196 |
SDS2 |
49.81 |
7.686 |
||||
对 5 |
幸福1 |
70.85 |
11.268 |
-3.406 |
12 |
.005 |
幸福2 |
77.62 |
8.382 |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睡眠、心理压力、焦虑、抑郁、幸福感有明显的疗效。暂且预测本研究方法可能对失眠有效果。因样本量未达到每组30人的标准,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无法证实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的差异,对于0.05的显著性不做评价。但有足够的参考价值,在随访调查结果中再次补充说明。
2.3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研究
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n=16)
|
|
均值 |
标准差 |
t |
df |
Sig.(双侧) |
对 1 |
匹兹堡1 |
8.75 |
1.238 |
-2.522
|
15 |
.023
|
匹兹堡2 |
10.44 |
2.476 |
||||
对 2 |
心理压力1 |
9.93 |
2.251 |
-1.160 |
15
|
.265
|
心理压力2 |
10.27 |
2.463 |
||||
对 3 |
SAS1 |
50.31 |
6.824 |
3.165
|
15 |
.006 |
SAS2 |
45.63 |
4.541 |
||||
对 4 |
SDS1 |
54.77 |
6.394 |
-4.434 |
15 |
.000 |
SDS2 |
62.45 |
2.326 |
||||
对 5 |
幸福1 |
60.81 |
3.582 |
-1.861 |
15 |
.083 |
幸福2 |
62.13 |
1.857 |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在焦虑和幸福感有好转,但睡眠、心理压力、抑郁方面没有明显的好转。好转的情况或许是由于偶然的情绪波动引起,因为从样本的心理的整体性看,没有明显的整体好转的趋势。因样本量未达到30人,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0.05的显著性不做评价。
2.4对实验组的随访调查
实验结束后一周(7天)实验组的随访调查研究结果证明,有10个患者感觉睡眠有明显好转,还有2个患者已经终止服用催眠安神类药物,停药的结果睡眠还是有明显的改善。有一名女性患者在心理治疗期间睡眠有明显改善,但积极心理治疗结束后有所反弹。大多数的患者反馈,此次心理治疗不仅对睡眠有帮助,并且对个体的认知、意志力、情绪、行为的影响非常大,譬如,有些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有明显的改善,思维不清晰也有改善,失眠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有显著的下降,对生活的热情提高,乏力的感觉逐渐消失,幸福感提升。还有两个患者的睡眠没有明显的改善。
3讨论
研究对象多半为女性,尤其实验组入组的患者为13人全部为女性。城镇人口居多。年龄上主要是壮年人,婚姻状况已婚人为主。失眠患者中女性较为多。这与国内多数失眠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研究积极心理学方法对失眠药物治疗效果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患者用药一个月以上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对实验组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措施,对控制组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其他干预措施,结果实验组和控制组还是有差异,因为各组人数未达到30人的统计学意义的样本量,因此忽略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的评估。预测积极心理学对失眠病的药物治疗效有促进作用。
本研究属于试验性的研究,收集患者时间的限制只有50天,写论文10天左右。虽然无法确定能否满足实验要求样本量,但还是毅然决然地迈出了做临床试验研究的第一步,相信积极心理学在医院的治疗和护理方面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个人而言此次实践意义非凡,积极心理学是新兴的研究取向,研究范围广泛,有极大的空间让我们钻研。它不仅对心理健康的防御有贡献,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上也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经历此次的研究后也奠定了我们继续做完此研究的决心。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非完全对立。人类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消极心理和积极心理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或者说,同一个问题,消极心理和积极心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都应该互相吸收彼此有益的东西,消除狭隘的偏见,为促进人类的幸福发展共同作出贡献。在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出宗教热情。Myers在对有关快乐的研究综述中就认为,促进幸福的要素之一是宗教信仰。BarbaraHeld对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中也说,积极心理学似乎把一些价值观强加给他人身上。带有了宗教的意味。积极心理学同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只是与宗教共同分享了人类精神中积极的一面,而积极精神不是宗教的代名词,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不成熟,缺少完整的理论框架,不成体系。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量的实践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的小组成员在阅读了许多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文献及书籍,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案例中找回适合失眠病患者的治疗的手段。本次的积极心理学的探索性临床研究在时间有限,并且样本量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已经尽量把此次研究做到完整和精确。也许以上的种种原因影响了证明此次治疗的有效性,但整体而言,从患者的主诉和反馈,以及从患者的依存性方面能够充分证明,失眠病的患者是愿意接受此疗法的,并且有较好的满意度。积极心理学的临床应用非常少见,尤其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医院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度低。医院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平台。医护人员对心理学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即将促进今后心身医学理念的推广,更会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