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心理咨询师协会 > 学术交流
浅谈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与对策建议
    2018-08-24    来源:

  阿拉善盟蒙医医院萨仁图雅

  摘要:本论文注重介绍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产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措施及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心理的对策建议等。通过对相关情况进行展开论述,让广大读者对心理健康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引起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关键词:心理健康  措施    对策建议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与社会三个方面。后面两个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量化的标准也比较复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表现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一、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一定有心理疾病。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

  其一是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心理学家把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低常3个等级。人们智力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操作力组成的,智力低下者的心理适应能力比较差。 

  其二是绪稳定心境良好。情绪稳定与心理愉快是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心理愉快表明一个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喜怒无常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其三是有较强的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是意志坚强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人在行动时意志自主自觉,相反则是被迫盲从;果断性是遇事当机立断,相反则是忧柔寡断;自制力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谈和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感情用事,相反则是任性和懦弱;坚韧性是知难而上、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相反则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其四是人际关系良好。正常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愉快和满足,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如一个人不愿接触人,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其五是行为的谐调。心理健康的人,言谈举止谐调、有条不紊、落落大方;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做事常常反复无常、朝三暮四、自相矛盾、有头无尾,语言支离破碎,思想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 

  其六是反应适度。反应是人对外界刺激给予的应答。人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人反应过敏、对小事斤斤计较、对一句话乱猜疑,稍不加如意就发脾气;稍遇挫折,就无法容忍;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产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人类65%——90%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老年人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中年人中发生疾病的2/3来自心理疾病。对青少年而言,很多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对老年人而言,老化情绪是形成心理压抑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中年人而言,中年是各种心身疾病及适应性心理障碍的高发年龄段。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中年人肩负的社会、家庭重担显得更为沉重,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年人从事的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复杂,繁重的脑力劳动,需要他们高度地集中精力和时间。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受教育程度高,知书达理,更加在乎父母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以及子女的道德品质和学业状况,为此而倍加伤精耗神,他们的经济条件谈不上优越,生活环境常有不如人意之处,承受着比他人更严重的精神紧张刺激等。因此,中年人的心身保健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是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1、生理学措施 生理学措施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期各年龄阶段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制定各种预防损伤的保健服务,并纠正父母不良行为对胎儿的影响。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政策,防止和减少遗传性、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妇女保健和围产期保健,防止婴幼儿脑损伤和脑缺氧;定期健康检查,消除不良影响,促进生长发育,防止智力障碍发生等。

  2、心理学措施 根据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 给予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学会心理调适和平衡,使情绪困扰减低到最小限度。提高对人生转折期的适应能力,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生活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和崇高目的,有益于社会、他人和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3、社会化措施 社会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远比生理和心理难以控制, 因为社会的因素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制约。社会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可能引起的人格偏差或心理疾病的所有社会压力,以及提供给每一个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烟酒及药物毒品的控制、性病的防治等。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某些高校才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已较普遍地在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和教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思想性: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 教育人们在学会心理防御机制的同时,应有宏观的理想和目的。

  科学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这样才具有说服力,使受教育者信服。

  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于调整和改变人的行动,强调自觉,关键要使人们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针对性:对于大众的教育应立足于普及,要有针对性,通俗易懂,切实可行。

  多样性: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四、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心理的对策建议

  1、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3、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5、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6、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7、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8、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建议您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