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突破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的弊端,通过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研究,治疗期限为21天,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第21天各进行SAS、SDS、SCL-90量表调查,来评价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对治疗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的疗效是否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实际入组的55位患者中,对随机抽取的27位患者的SCL-90量表的9个因子及总分在95%的置信区间均p≤0.01,有显著的差异。疗效显著。随机抽取的38位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显著;随机抽取25位郁症患者的焦虑水平有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故蒙医心身互动疗法治疗抑郁症在心理因素的改善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蒙医心身互动疗法 抑郁症 预实验 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情感障碍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5%,15%的重度抑郁症可因自杀而导致死亡[1]。2005年亚洲精神疾病高峰论坛报告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达到2600万[2]。在全球,抑郁症造成的经济负担约占所有疾病负担的4.4%与缺血性心脏病或腹泻性疾病相当。WHO指出,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大疾患是精神疾病,而抑郁症是其中的重点,并认为抑郁症大规模爆发的危险率为15%-20%。目前,抑郁症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患者的躯体症状和精神障碍尽可能得到全面协调改善,然而这一追求是几乎所有现代抗抑郁药物难以跨越的。
抑郁症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常见病、高发病,年龄越来年轻化,发病率也在快速上升。近年来国内对抑郁症的蒙医、中医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则方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和其它治疗为辅。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抑郁症的诊断尚处于症状推断阶段,无定量的客观诊断标准。西药治疗抑郁症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十分有效的,但却不能预防其复发,且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大,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西药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长期服用药物对肠胃道和肝脏也有一定损害,从而导致难以坚持服药的问题,也会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是根据心身医学的心理与身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原理,促使患者形成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科学的应对方式。此疗法还把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心理学的叙事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积极心理学的各种临床经验技术与传统蒙医学,现代医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发扬人本主义精神,以强调并开发人们潜在的内在情感、智慧和灵性的潜能,遵循“自省自悟”、“发展潜能”、“自我完善”的原则,使人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从而达到发扬人性的真善美,形成身体、心灵与道德上更加的健康状态[3]。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突破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的弊端,通过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研究,治疗期限为21天,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第21天各进行SAS、SDS、SCL-90量表调查,来评价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对治疗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的疗效是否显著。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受测者均为2014年4月到2016年4月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ICD- 10抑郁症(MDD)诊断标准的患者。
入组标准:①16岁≤年龄≤70岁。学历不限;②本人自愿入组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本人及监护人保证持续听够21天的心理治疗课程,。中度抑郁或重度抑郁状态患者听课期间必须有监护人陪同;③符合《国际疾病与健康问题分类·第 10版》(ICD-10)中抑郁症诊断标准者。④有半年以上时间长期服用西药或蒙药、中药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或者未痊愈的患者。
诊断标准:在ICD-10中,抑郁发作不包括发生于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抑郁状态。因此,抑郁发作只包括首次发作抑郁症或复发性抑郁症。ICD-10规定的抑郁发作一般标准有3条:
G1.抑郁发作须持续至少2周。G2.在病人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或躁狂(F30.-)标准的轻躁狂或躁狂发作。G3.需除外的最常见情况:此种发作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F10-F19)或任何器质性精神障碍(F00-F09)所致。抑郁发作的症状分为两大类,可以粗略地将之分别称为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有3条:(1)抑郁心境,对个体来讲肯定异常,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续至少2周;(2)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3)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抑郁发作的附加症状有7条:(1)自信心丧失和自卑;(2)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适当的罪恶感;(3)反复出现死或自杀想法,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4)主诉或有证据表明存在思维或注意能力降低,例如犹豫不决或踌躇;(5)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表现为激越或迟滞(6)任何类型的睡眠障碍;(7)食欲改变(减少或增加),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躯体疾病(主要排除癌症、帕金森综合症等)或乙醇等物质滥用者;②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流行病学的非药物实验法、临床观察法做临床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方式搜集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心理诊断等来进行临床症状学调查。
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抽样入组,入组患者在第1天及入组后21天进行心理量表的前侧和后侧。
1.2.1测量工具
抑郁自评量表SDS
焦虑自评量表SAS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2.2统计软件:
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
2研究结果:
2.1一般情况
入组人数67例,脱落12例(由于各种原因系统治疗未到21天的患者),有效入组患者:55例;年龄:42.11±12.07(M±SD)、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68岁;性别:男11人(20%),女44(80%)人;民族:蒙古族44人(80%),汉族11人(20%);文化程度:小学15人(27%)、初中5人(9%)、高中及中专9人(16%),大专及大学26人(47%)、硕士以上1人(1%)。
2.2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对比
结果显示,随机抽取的27位患者的SCL-90量表的9个因子及总分在95%的置信区间均p≤0.01,有显著的差异。疗效显著。表明抑郁症患者通过蒙医心身互动疗法治疗前后对比发现其总分有显著下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下降。
结果显示,随机抽取的38位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显著;
结果显示,随机抽取的25位郁症患者的焦虑水平有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
故蒙医心身互动疗法治疗抑郁症在对心理因素的改善有显著的疗效。
3讨论
此治疗方法首次是在内蒙古地区开展,蒙医学作为少数民族医学在国家政府和民族医药学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的发展规模壮大队伍当中,其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从内蒙古逐渐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国际的路线。其疗效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2012年至今是蒙医心身互动疗法的逐渐发展的阶段,有刚开始的蒙古族患者占大多数到汉族患者和其它民族的患者的数量在明显增加,因此在本研究进行期间患者主要以蒙古族为多。
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已有研究表明情绪的易感性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人群在积极情绪易感性相似的同时,女性人群更易感于负情绪事件的影响(Codispoti, Surcinelli, & Baldaro, 2008; Gard & Kring, 2007; Yuan et al., 2009)。Gard等人(2007)的研究显示,相比男性,女性人群对已经消失的负性图片仍表现出惊反应增强现象,并且中年女性的数量较多。由此可见,女性人群具有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该易感性不仅是女性负情绪识别优势的重要原(Li,Yuan & Lin, 2008),也是各类情绪障碍女性高发生率的重要机理(Yuan et al., 2009)。已有研究表明,女性更易感于负性情绪可能与其情绪调节特点有关 (Mak et al., 2009)。
本研究中SCL-90测试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通过蒙医心身互动疗法治疗前后对比发现,其总分有显著下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下降。这一研究结果还表明,人的各种心理因素是彼此紧密联系的。积极因素带动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带动消极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蒙医心身互动疗法运用现代心理学和传统蒙医学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得到了预期的满意效果。
众多研究表明,经历同样的消极事件,并非所有个体都会产生抑郁,抑郁只会侵袭那些更为敏感、脆弱的个体。当消极生活事件发生时具有消极归因风格的个体倾向于消极的方式解释事件。认为事件的原因是稳定的、普遍的、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因此陷入无望抑郁。抑郁症患者除抑郁症症状之外伴有其他躯体疾病多见。蒙医心身互动疗法是根据“心身相关”原理进行治疗的新型治疗技术手段。该疗法对多种躯体疾病的治疗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对于单纯的抑郁症患者来讲,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是最有效的,但是抑郁症伴发几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的患者来讲,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简单结合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为患者本身抑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患者的易感性人格,而是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和身体状况等有相关。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对治疗各种身心疾病、各种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皮肤病、失眠病、肠胃疾病、妇科以及对各种肿瘤都有显著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在治疗抑郁症时在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时,在短短的21天的时间达到患者的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下降的效果。原因在于,蒙医心身互动疗法的特殊的心理治疗的治疗模式的作用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此疗法对抑郁症伴有的其他躯体疾病有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从而也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激发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提升患者自我价值。研究表明,抑郁与人格的易感性有关以外,与情境有密切的相关性(杨波,黄希庭,1997;赵菊,2005),情境可包括应激事件和身体状况等。Monroe 和 Simons (1991)也指出导致抑郁的两个基本因素包括:消极的生活事件和人格的易感因素。消极的生活事件,即应激源,这些事件一般使得个体失去依恋、安全、自我认同或是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患者的依从性问题的把握存在不足,抑郁症患者多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的负面情绪,躯体化反应强烈,坐立不安导致患者在坚持21的治疗有相当的难度,且患者均要是门诊患者,观察患者的变化比较困难,导致部分患者的脱落。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心身医学科王斯琴高娃、乌日罕;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日古娜;赤峰市巴林右旗西拉木沦苏木胡日哈中心小学萨其日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