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一生的追求是八个字:志在强国,心在富民。他从美国冲破重重阻力回归祖国51年来,不但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而且以他首创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指导了西部大开发的科学进行。而这些,都与内蒙古的大漠、草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钱老回国的第二个十年,为了造出中国自己的火箭,便走进了茫茫的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并从此开始了对中国和世界沙漠资源与沙漠作用的不同凡响的思考。
据钱老回忆,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参加我国火箭、导弹发射试验,曾到过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河边。他说:“旁边都是沙漠戈壁,我在工作的间隙中到处跑跑,发现原来我理解的沙漠戈壁概念不对。沙漠戈壁并不是一片荒凉,而是有不少其他地区没有见到的动、植物。每年基地要发展生产,就是挖甘草,挖出一大卡车一大卡车的。我跟基地的人说,你们这么只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还有基地的伙房挖梭梭树,说木头好,烧时火旺,我就说老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我就从这里得到启发,觉得戈壁不完全是不毛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经营管理。”此后20年,如何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沙漠戈壁,用新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戈壁,合理开发沙生动植物,让沙漠生物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创造财富,已进入钱老的战略思考范围。1994年9月29日,他在会见全国沙产业研讨会代表时举例说:“我在国防基地时,额济纳河就是靠祁连山的水,基地也是有水,有水就可以种水稻,一没水就完了。现在听说祁连山上游发展农业,水用得多了,现在再到基地去,河里恐怕就没有什么水了。但是这些地区阳光是比较强,要充分利用阳光--沙漠戈壁地区特殊充分的要素。”他认为换一种思维看沙漠,沙漠就不是害,而是宝。要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创造财富,造福人民。他说:“沙漠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那就靠沙产业了,于是我冒叫一声‘发展沙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