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学会动态
“纪念钱学森先生逝世十周年暨河西走廊沙产业工作研讨会”在张掖举行
    2019-07-29    来源: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

  7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和甘肃省张掖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纪念钱学森先生逝世十周年暨河西走廊沙产业工作研讨会”在张掖市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胡德平,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甘肃省委原副书记、沙产业委员会副主任马西林,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老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王涛等领导专家学者及来自甘肃张掖、武威、白银、酒泉、金昌,内蒙古鄂尔多斯、阿拉善盟,山西运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以及从事沙产业企业代表,媒体记者80余人出席会议,并围绕沙产业发展实践、沙产业理论与河西戈壁农业发展、沙产业与沙漠化防治报告进行了研讨交流和考察。

  上午研讨会上,胡德平理事长在致辞中说,钱学森同志不仅是中国的宇航之父,“两弹一星”的功勋,而且还是我国提出“沙产业”工程的第一人。研究践行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发展、造福子孙后代、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将产生重要意义。同时他从沙产业和绿化工作、沙产业中的农业项目、沙产业中的工业项目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希望甘肃、内蒙、宁夏、新疆、青海等西北沙漠分布地域较广的省份,利用好沙漠资源,发展好沙产业,这是一条特选之路,未来前途无量。

   据悉,沙产业理论是钱学森1984年首次提出的。1995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在河西走廊召开全国沙产业工作会议,钱老祝贺并致书面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同志两次亲临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甘肃省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相关发展沙产业的政策意见,由此掀开了在我国大力发展沙产业的序幕。经过多年艰难实践,先后有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西部地区开始推广先进典型,公认甘肃起步早,内蒙古发展的好。 

  刘恕主席在讲话中指出,纪念钱老最好的缅怀方式是学习他崇高品格,重温他的教诲,理解他对后人的关切和厚望。因为他的睿智预见,倡导在干旱荒漠地区创建知识密集农业型沙产业理念,使践行者有了方向,收获着脱离贫困的喜悦。今天召开河西走廊沙产业工作研讨会,对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沙产业是沙漠中的绿色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的集约生产方式,将创造高产值经济效益,这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和原则相一致,希望进一步加大沙产业发展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钱永刚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张掖是我国最早试验、研究和开展沙产业实践的地区之一,做出了积极贡献和有益尝试。回顾研究践行钱学森沙产业理论35年历程,其理论被更多的人理解和运用,核心本质进一步凸显,已成为推动沙漠分布较广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沙产业进一步发展,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定会得到有效解决,钱学森在干旱荒漠地区创建知识密集农业型沙产业的构想一定会实现。

  下午的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听取了我协会专家、阿拉善盟科技局副局长、沙产业办公室主任梁守华的《阿拉善盟沙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专题报告和会员单位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农牧林水局干部、钱学森奖学金班学生代表刘雪芹的分享报告。



  23日,与会专家学者先后赴板桥镇荒漠区红桥葡萄庄园、德源农庄、扎尔墩滩戈壁荒漠生态有机红枣基地、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园、诚坤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地现场观摩,通过实地查看、听取介绍、现场交流等方式,对该县在寒旱农业、设施农业、食用菌种植、地膜覆盖、蔬菜生产、林果产业、暖棚养殖等产业的生产与应用等方面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并给予充分肯定。充分印证了钱老提出的沙产业就是在沙漠干旱区搞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即现代农业。其核心就是利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再加水利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技术,在沙漠戈壁建成大农业,即农工业一体化的生产基地。

  据了解,今年是钱学森逝世10周年,也是钱老提出“沙产业”理论的第35个年头。本次大会以此为契机,旨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进一步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立足新时期,肩负新使命,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新内涵。


胡德平理事长(右)与张卫东亲切合影

(建议您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