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 > 学术交流
王兴东:治沙与治穷这样结合
    2018-07-0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参加工作至今,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已在防沙治沙科研创新领域奋斗了29年。29年来,他先后主持、负责实施了多个造林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0余万亩,使大泉流动沙丘后退30公里,带领职工逐步总结并建立了五位一体治沙和综合发展模式,被列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推广。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东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上世纪50年代,毛乌素沙漠一路南侵,觊觎着西边距此不到3公里的黄河。1953年,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白芨滩林场成立。到2000年前后,林场已发展沙地灌木林26万亩,向南向西移动的毛乌素沙漠在此止住了脚步,黄河顺利从银川平原东侧流向内蒙古。

  1999年12月,王兴东升任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此时的白芨滩,防沙治沙已进入沙化、荒漠级别较高的“硬骨头”治理阶段。

  为了啃下“硬骨头”,王兴东在上任之初就将科学治沙摆上了重要位置。他带领林场治沙技术骨干边治沙、边试验,总结推广了草方格固沙、营养袋造林、穴播造林、雨季撒播造林、秋冬造林5项技术,打破了原本只能在湿润、半湿润性沙丘地造林的局限,将“一季造林,成活在天”的传统治理模式变成草方格加灌木综合治沙的三季造林模式,同时抢抓雨季造林,实现在干燥型流动沙丘、无补水条件下当年造林成活率超过85%的重大突破。

  苗木是确保造林成活的第一道关卡,也是王兴东紧抓不放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他组织编写实施了灵武白芨滩防沙林场林木采种基地建设项目,从河南、陕西等地引进桧柏、云杉、华山松等城市绿化树木,采取遮阴、覆草、喷灌等先进管理措施,成功建成苗木花卉繁育基地5000多亩、沙生植物采种基地4万亩。带领科研人员进行濒危植物沙冬青研究,在人工育苗、造林以及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繁育沙冬青苗木150万株,人工造林1.7万亩;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林业学校合作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分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2000年以来,白芨滩的治沙规模、速度和成效已达到2000年以前30年的总和。

  治沙取得显著成效,治穷仍然亟待解决。由于防沙治沙投入较大,林场一度面临资金严重缺乏、职工生活艰苦的窘境,职工们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

  凭借多年治沙经验,王兴东带领林场职工探索总结出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五位一体”治理开发模式。即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围绕干渠、公路、果园建设多树种、高密度、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大型骨干林带,构成第二道生态防线。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内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经果林和苗圃,在田间空地种植畜草,发展养殖业,形成牲畜粪便肥田、林草养殖牲畜两项循环产业。

  2014年,王兴东接任白芨滩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他积极争取国家沙漠公园试点项目和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挂牌,建设沙漠公园6.6万亩,建成展览馆2600平方米,借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升级为“六位一体”综合发展模式。

  目前,白芨滩已完成景观提升改造近1万亩,修建完善自行车山地越野赛道50公里、健身步道1000米,建成了沙漠垂钓乐园、沙漠汽车越野比赛营地、汽车旅馆营地等设施。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宁夏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宁夏外宾考察基地”,每年开展义务植树、党员活动等宣传教育活动40多场次,接受教育两万多人次。

  2018年,王兴东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建议您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