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 > 钱学森论述
揭秘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创立
    2018-04-24    来源: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
  
  
  
  1991年钱学森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左边是钱老的夫人蒋英教授)
  

  1211日,是人民科学家、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95岁寿诞,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举行了庆贺活动。128,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和甘肃农业大学在兰州举办了“钱学森沙产业构想理论研讨”会,以示庆贺。人们大都知道,钱学森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钱老晚年提出和创建的另一重要理论——沙产业,却鲜为人知。

  他在上世纪6070年代萌发于甘肃的“沙产业”理论思想,现已在河西走廊得到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钱学森从中国科协主席职位上退下来后,请这位大科学家担任社会职务的团体、学会、单位很多,但都被他一一谢绝。然而,当2003年甘肃沙草产业协会成立时,他却欣然接受协会“名誉顾问”这个头衔。这是钱老晚年担任的唯一一个社会职务,由此可见其对甘肃之深情。

  当《兰州晚报》决定刊发“沙产业”文章来庆贺钱老95岁华诞时,其子钱永刚教授非常赞赏,并对晚报表示谢意。他说,钱老前段时间住过一阵医院,现已出院回家,身体、精神都很好。图片为资料照片

  萌发于甘肃的“沙产业”理论

  省沙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科协原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魏万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次披露了钱学森这位著名科学家创建“沙产业”理论思想从萌芽到形成至确立的全过程,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

  20世纪6070年代,钱学森在领导我国火箭、导弹和卫星等国防科技工作期间,其足迹遍布地处沙漠、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马兰试验基地和鼎新导弹试验基地。这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以及人们贫困艰辛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同时在这里也发现,戈壁、大漠并不像外人所形容的那样,是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在茫茫的戈壁和大漠中也有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的植物顽强地生长着。有些植物如沙棘、甘草等,还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再比如骆驼,奔驰的黄羊,也给戈壁、大漠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自那时起,可否开发利用沙漠、戈壁的问题,就在这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的内心开始酝酿了。但由于当时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繁重,他没有精力、时间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19845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院士,应中国农科院之邀在该院科技委员会作了一次学术讲演,首次提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念和沙产业的构想。指出“沙产业”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他说,我国沙漠、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业面积差不多。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其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而且是大农业,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

  甘肃创造了中国“沙产业”

  科学界认为,“沙产业”理论是钱老在多年的实地考察后,深思熟虑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但是,“沙产业”理论毕竟是一种新的概念,人们对它的深刻内涵和蕴涵的意义,还不大了解、认识和理解。这一方面需要其理论自身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工作者传播和推动,要经历实践的检验。

  1988年,甘肃省原副省长、沙漠治理专家刘恕,调中国科协任书记处书记,钱老时任中国科协主席。他与刘恕等一些沙漠专家的交流和探讨,可谓是珠联璧合,自1989年至1996年的7年间,钱老给刘恕等人就沙产业问题写的书信多达34件。他在信中进一步阐述了沙产业的理论,广泛、深入地讨论了深化沙产业理论、发展沙产业实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期间,开展了纪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10周年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并成立了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发展沙产业基金,钱学森将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100万港元捐赠给基金会,以表示对沙产业事业的支持。

  至此,钱老的沙产业理论已经完善成熟,其核心就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使“不毛之地变为沃土”。1994年,根据钱老的沙产业理论,中国科协、林业部和省政府首先选择武威、张掖等地建立了试验点和示范基地,开始实践钱老的沙产业理论。

  在第一次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上,钱老作了书面发言,他说,近年来甘肃人民创造了中国的沙产业,这一成就启示我们发展尖端技术的沙产业,也就是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再加上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一定能够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

  “沙产业”理论在甘肃成效显著

  甘肃省的沙产业起步于河西走廊。这里干旱少雨,三面被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包围,境内分布着大片戈壁荒漠,只有少量绿洲点缀其间,绿洲内农田、村镇与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相间分布。

  甘肃是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第三次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目前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34.7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49%,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20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6.5%,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并且我省自产水资源量28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15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总体而言,水资源量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低,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河西走廊实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10多年来,成效十分显著。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张掖地区由原来的耗水农业,转变成为了全国先进的节水型农业。实现了黑河向下游调水,干涸的东西居延海,今年有了30平方公里的水面,修复了那里的生态环境。全区目前已经建立了15个沙产业开发示范基地,7万亩日光温室,地膜覆盖100万亩,节水灌溉200万亩,兴办沙区资源产品加工企业800家,水资源利用率达到65%以上,年产反季节蔬菜2亿多公斤,年加工产值达20多亿元,成为我国“西菜东运”和“高原夏菜”出口的重要基地。

  张掖的沙产业和节水农业,使得农业用水量大幅度下降,也使黑河一年能多调节几亿立方米的宝贵水资源到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修复、保护了那里的胡杨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地处腾格里大沙漠边缘的武威,人均水资源只有全省的一半多一点。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发挥光、热等自然资源优势,现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沙产业结构框架,大力发展阳光农业。特别是酿造葡萄酒及葡萄深精加工产业、红枣、苗木、花卉、林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全市的农业由1995年的全省第三位,到2004年增长到全省第一位。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增收183.6元。

  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民勤,部分乡镇已成为生态灾区,村民沦为生态难民。10万人就有3万人背井离乡。温家宝总理12次批示“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现在,民勤已经按照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制定了治理荒漠化的规划,提出了走阳光农业“沙产业”发展新路子。搞“沙产业”农产品生产链精深加工,发展沙漠风光、探险旅游。那里有很多唐朝、明朝的历史遗址,还有苏武山、苏武庙、沙漠植物园等风光旅游资源。可以说,使“民勤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决心,正在落实为有力的行动。

  钱学森以愉快的心情称赞:“武威和张掖地区用新技术展示了未来农业的概貌!”20033月,他在给甘肃“沙草产业”协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说:“甘肃是我国西部比较贫困的地区,又是从事“沙产业”较早的省份。你们通过试点,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路线,走出了一条在戈壁沙漠搞现代化农业、使农民致富、沙漠增绿的路子。你们的经验在我国西北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甘肃“沙产业”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又对甘肃省的“沙产业”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建议您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