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痛风全是吃出来的,只要‘管住嘴’就不用吃药”
嘌呤是人体所必须的物质。然而人体内的尿酸大约只有20%来自日常饮食的含嘌呤食物,其余80%的尿酸由体内代谢产生,是核酸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属于内源性的。换句话说,通过严格的饮食干预最多只能使血尿酸值降低20%(100μmol/L左右),因此“管住嘴”并不能完全代替药物。除了血尿酸只是小幅度升高的情况,否则,单纯依靠饮食控制,其实很难使血尿酸降至正常水平。更多的正确选择是,在饮食干预的基础上联合降尿酸药物规律治疗。
错误原因之一参见上一条:高尿酸血症的成因中饮食仅占约20%,也就是说,即使一点肉都不沾,也最多只能影响血尿酸减低20%,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难以达标,也不能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错误原因之二是并非所有素菜嘌呤含量都低,例如,紫菜、海带、香菇、豆芽等素菜的嘌呤含量较高,反而要尽量少吃。错误原因之三在于,肉类作为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过度限制肉类摄入,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长此以往则会引发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得不偿失。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一定要根据不同食物具体分析对待,不能完全以荤素一概论取舍。
误区3:“豆类嘌呤含量高,痛风患者应少吃、不吃豆制品”
误区4:“得了痛风,从此与海鲜绝缘”
误区5:“痛风患者不能喝咖啡和茶,但甜饮料可以随便喝,代替水”
痛风患者不能饮酒以及富含嘌呤的高汤(如大骨汤、海鲜汤等)大家都已经熟知,但对咖啡和茶的认识,还有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咖啡、茶和可可中含有可可碱、茶碱和咖啡因,经过代谢可生成“甲基尿酸盐”。乍一看“甲基尿酸盐”。肯定对痛风患者病情不利。因此,对茶、咖啡和可可饮料要敬而远之。然而,科学研究表明,“甲基尿酸盐”并不是引起痛风发作的“尿酸钠”。甲基尿酸盐也不会沉积形成痛风石,因此与痛风的发病无关。有研究发现,长期喝咖啡的人,血尿酸水平有降低的趋势,因此有喝咖啡习惯的患者,无需戒掉咖啡。当然我们也并不鼓励没有喝咖啡习惯的朋友通过大量喝咖啡以期降尿酸。至于饮茶,现有研究虽然表明长期饮茶对血尿酸水平并无明确的影响,但我们也发现,饮茶时由于饮水量会增加,这有利于尿酸的排泄,对病情有益。